無論業主或新手準買家,其實都未必理解一些面積上的說法。
但如告知,你有機會買貴了,買細了,你覺得如何呢?
想知更多?就要閱讀全文。
建築面積,實用面積這兩種說法在買樓時都會比較常聽到。
數年前,地產代理監管局(EAA)因為想讓買家更容易理解及能夠做到what you pay what you get。所以住宅面積改用實用面積作為標準。但其實未必太多人知道它的計算方法。在差餉物業估價處的查冊中所標示的實用面積其實是包含了窗台,及單位外牆。此乃納入牆身外圍至牆身內圍,簡單說就是實際可用或非實用的樓宇結構牆都全屬業主。如單位涉及之牆壁另一端是另一單位,則牆身的厚度就會與鄰居攤分;否則該牆壁所佔用位置都會由相關單位全數承擔。如涉及主力牆及柱位,則所佔用之實用面積尺數亦會更多,原因是牆身較厚亦無其他單位與你攤分結構牆成本。
實際可用面積
這說法比較少人提及,簡單來說則是單位內實質量度,也可以說成瓷磚位面積。這面積可說是實際得多,可惜這說法並非法定溝通面積。因此相信地產代理亦未能提供,甚或現任業主亦未必清楚知道。實際可用面積,是否可妥善放置傢俬,床鋪也是靠它,買家更應留意這一點,所以一把精準的尺在選購單位時,實不可少。
精明買家買平最實際
單位不同坐向會影響實用面積及實際可用面積的比例。因此,兩個單位不同實用面積,但實際可用面積可以一樣。不要忘記,實用面積是用作計價,如購入的單位實用面積大些,付出的樓價貴些,但後來發現實際可用面積與鄰居所購入較細的實用面積的單位一樣,可能就會內心不是味兒了。
想知道更多按揭資料,歡迎whatsapp查詢
留言